葛拉漢的「平衡之道」

  • 2025-07-19

 

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被譽為「華爾街教父」。除了在證券投資領域的成就外,他還在戲劇、語言學等方面頗有建樹。他曾提出了最基礎的「50:50」股債配置模式,並且強調要根據市場變化維持股和債資產間的平衡。

那麼,葛拉漢的資產配置思想對普通投資者有何借鑑?今天,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葛拉漢的「平衡之道」。

「智慧型投資者」

1894年,葛拉漢出生在英國倫敦的一個猶太家庭,童年時父親早逝,他很早就開始打工賺錢、補貼家用,先後做過推銷員、家教、擠奶工、會計等。

雖然童年飽受困苦,但幸運的是,憑藉過人的天賦和優異的成績,葛拉漢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並且僅用了2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4年的大學學習。

1914年春天,葛拉漢受校長推薦成為了一名華爾街的證券業務員,由此開啟了他成為「華爾街教父」的傳奇人生。有趣的是,這位投資大師在大學畢業前從未接觸過與投資有關的任何學習。

憑藉優秀的數學量化分析能力,葛拉漢嚴謹地分析股票公司的財務狀況,發現投資機會,很快就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此後,他還將投資經驗總結成為《證券分析》《智慧型投資者》等書,並持續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證券分析」課程。

葛拉漢曾說過:「投資分散化會使安全保障進一步得到提高」,他關於分散投資的理念給資產配置留下了很多有益的參考。他的課程和專著也讓許多人受益,像巴菲特、約翰·坦伯頓等投資大師,都算得上他的「門徒」。

「再平衡」的重要性

1949年,葛拉漢所著的《智慧型投資者》首次出版發行,他在書中提出了一個簡單的資產配置模式——「50:50」股債配置。

這個思路是把總資產分成兩份,一半配置股票,一半配置債券,並且盡可能根據實際情況維持股、債之間的均等劃分,即賣出漲得多的資產、買入跌得多的資產,以此將資產組合保持在股、債各50%的比例。

「50:50」的思路簡潔明瞭,體現了平衡收益和風險的思想。巧合的是,在非常近的年份(1952年),馬科維茨也提出了資產配置的現代組合理論,兩人在思路上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實際上,投資者在進行股債配置時,不一定嚴格按照50:50,也可以是20:80、60:40等,具體需要結合投資者的風險投資偏好和承受能力,確定合適的目標比例。但無論選擇何種比例,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根據市場的漲跌定期進行「再平衡」。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打造一個股債配比的投資組合或許不難,但是能夠長期堅持,做到定期的「再平衡」卻不容易。這背後需要的是對資產配置理念的認同和對投資紀律的長期堅持。

在實際投資中,可以考慮通過投資股票基金和債券基金的方式,讓資產配置更加便捷,後續可以根據兩隻基金的漲跌情況進行相應地增配和減配,來恢復組合的目標比例。

葛拉漢認為,「再平衡」用交易紀律代替猜測市場的漲跌,讓你基於簡單和客觀的標準做投資決策。也就是說,通過再平衡,將資產比例調整回初始設定的合理水平,可以幫助我們保持冷靜和理性,確保長期投資策略執行,有助於實現長期投資目標。

Go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