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賦能下的深交所和深證100指數

  • 2025-07-19

 

如果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那麼深交所就是中國資本市場服務國家戰略和實體經濟的縮影,現已成為以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平台,吸引了眾多成長型中小企業登陸上市,並將其孕育為如今的創新型藍籌股。與此同時,深證100指數作為深市旗艦指數,現已成為大盤成長風格的標杆,深刻反映了每一輪中國經濟發展和變革的歷程,相關產品也給投資者帶來較好的長期持有體驗。今天帶大家一起看時代賦能下的深交所及深證100指數。

堅持服務實體經濟,以創新驅動發展

深交所於1990年12月1日開業,立足服務實體經濟,發揮直接融資渠道作用和資源優化配置功能,一方面服務國企改革,另一方面支持民營經濟,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創新資本加速形成。

經過30餘年發展,截至2022年12月底深交所已培育出近2800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總市值一度突破40萬億元,現已形成「主板+創業板」的市場結構,匯聚相對成熟的藍籌企業和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對創新型產業覆蓋完善。

截至2021年末,深市上市公司合計創造淨利潤近萬億,累計分紅超過4000億元,為投資者持續創造豐厚的收益。此外2021年深市股票成交金額、融資金額、IPO公司家數和股票市價總值分別位列世界第三、第三、第四和第六位,市場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聚焦創新型企業發展,打造優質創新資本中心

深交所走過的三十多年,也是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三十多年。回顧深交所的重要歷程,可以發現其一直肩負著服務創新型企業發展的責任和使命。2004年和2009年中小板和創業板先後設立,吸引了大批創新型企業登陸上市,也受到眾多高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關注。

一方面深交所地處粵港澳大灣區腹地,持續貢獻了眾多優質上市公司。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2.6萬億元,以不到全國1%的面積,創造全國約12%的經濟總量,現已成為中國創新最為活躍、產業基礎最為完善的地區之一。

以上市公司數量全國第一的廣東為例,在淨利潤正增長公司佔比、實現盈利水平以及淨利潤逾千萬元公司佔比均高於滬深市場整體水平,充分反映出大灣區上市公司較強的盈利能力。

另一方面,深交所民營企業的佔比較高,接近70%。民營企業得益於其高度市場化的經營機制和競爭格局,在經濟的發展中呈現出較強的創新活力。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方面,國家持續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未來民營企業也有望展現出更強有力的發展韌性。

深證100指數——定位深市旗艦,匯聚行業龍頭

伴隨著深交所逐步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平台,深交所於2003年初推出了市場首隻定位為投資功能的深市旗艦指數——深證100指數,該指數為中國指數化投資孕育而生,基日為2002年末,由深市100隻市值大、流動性好的股票組成,表徵深市創新、成長型龍頭企業的發展。

截至去年12月31日,深證100指數總市值超12萬億元,以4%的深市成份股數量實現了對深市總市值近40%的覆蓋。指數100隻成份股在2021年貢獻了深市57%的歸母淨利潤,45%的分紅,連續3年分紅公司達82家,可以說匯聚了深市的核心資產。

目前指數成份股中深市主板70隻,權重佔比68%,創業板股票30隻,權重32%,均為板塊頭部企業。指數的前二十大權重股現已成為各自行業的代表性龍頭,市值均在千億以上,過去十年表現優異,其中5倍股達到14隻,佔比達到70%,成長性突出。

經過近20年的沉澱和積累,深證100指數給市場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截至2022年12月末,千億以上公司達到40家,總市值增長25倍,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分別增長23倍和43倍,充分反映了深交所的高速發展軌跡。

Go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