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I 為何從傳統金融轉向傳統+加密金融?

  • 2025-08-26

 

  1. 日本監管政策逐漸明朗
    2016 年,日本修訂《支付服務法》:首次將虛擬貨幣納入監管範疇,建立交易所強制註冊制度,要求交易平台實施客戶資產隔離、年度外部審計及反洗錢(AML)措施。這一修訂為後續監管奠定了法律基礎,使日本成為全球首個為加密貨幣交易所頒發牌照的國家。2017 年修訂的《資金結算法》,首次將虛擬貨幣納入合法支付工具範疇,並建立交易所牌照制度。這一政策突破直接促成 SBI 在同一年成立加密交易所 SBI VC Trade 並獲得牌照。

2020 年修訂《金融工具與交易法》,明確證券型代幣(STO)的法律地位,允許其通過區塊鏈技術發行與交易,SBI 集團成為首個獲批開展 STO 業務的金融機構。

2025年6月24日,日本金融廳發布文件,宣布將認真考慮將加密資產監管從《支付服務法》轉移至《金融工具與交易法》框架下。

總之,日本的加密監管框架處於全球領先水平,愈發完善的監管體系助力 SBI 向加密金融轉型。

  1. 區塊鏈重構金融基礎設施勢不可擋
    區塊鏈技術重構金融基礎設施的趨勢是促成 SBI 轉型的核心動力。SBI 通過合資公司 SBI Ripple Asia,將 XRP 作為跨境結算的橋樑貨幣,使日本至菲律賓的匯款成本降低 30%,結算時間從 3 天縮短至 3 秒。SBI 與新加坡 Startale 合作開發區塊鏈股票數位化平台,計劃 2026 年底前將日本股票轉化為 ERC-20 標準代幣。代幣化股票可實現T+0 即時結算,交易成本降低 70%,並支援碎片化持有(如 0.0001 股)。

區塊鏈通過技術重構實現了金融效率的躍遷。SBI 作為傳統金融巨頭,順應了科技發展潮流,在金融基礎設施重構浪潮中主動擁抱區塊鏈技術,與諸如貝萊德等傳統金融巨頭一同在加密賽道中成為了傳統金融企業轉型的先行者。

  1. 搶佔加密行業話語權
    截至 2025 年 8 月,日本加密貨幣交易帳戶數突破1200 萬,佔總人口的9.5%,這一數據較 2024 年增長了 50%。搶佔愈發龐大的加密產業話語權對於 SBI 而言具有重要意義。SBI 集團曾在過去幾年深度參與了日本加密貨幣與數位資產監管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影響力可見一斑。

SBI 主導成立的日本 STO 協會於 2020 年獲得金融廳(FSA)正式認證,成為穩定幣與證券代幣領域唯一的自治監管機構;SBI 在 2020 年完成日本首個證券代幣發行(STO),將子公司 SBI e-Sports 的股票代幣化,這直接促使 FSA 在 2021 年修訂《金融工具與交易法》;SBI 作為日本數位證券發行協會的領導人,推動建立了全球首個數位證券自律框架(SRO),相關技術方案被寫入 2023 年《數位證券基礎設施法案》;2024 年新加坡金管局(MAS)的 Project Guardian 中,SBI 主導構建的跨境代幣化證券分銷框架,推動日本、新加坡、瑞士三地交易所達成監管互認,相關協議被納入 FSA《數位資產跨境交易指導方針》。

Go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