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以太坊是除比特幣之外,對行業影響最大的一個項目?甚至可以說以太坊是區塊鏈2.0的締造者。原因在於以太坊是一個創新者,它是第一個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其他行業、並且為區塊鏈行業找到新方向的項目。
在以太坊出現之前,區塊鏈的產品應用形式非常單一,基本上除了比特幣,只有一些「山寨幣」項目,而「山寨幣」的源代碼和比特幣非常相似,造成區塊鏈技術基本沒什麼實質性的進步,直到以太坊的出現,才打破這種固有格局。
那以太坊是怎麼做的呢?以太坊的創始人V神提出,通過區塊鏈技術來構建一個類似於安卓、IOS等操作系統級別的平臺。以太坊的核心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在於下方的數據管理層面,以太坊通過區塊鏈的PoS共識機制打造了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庫,讓用戶數據歸屬於用戶自己,而不再由中心化的第三方機構掌控,以此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公共設施。
另一方面在於上方的應用層面,以太坊給出了一套編程語言,讓開發者可以創建符合自己需要的、且不同複雜程度的區塊鏈應用(DAPP),這些應用可以是社交、交易、遊戲等等。而開發區塊鏈應用的核心是智能合約,智能合約就是通過代碼的方式來定義規則的一種技術,一旦觸發「智能合約」的條件,代碼會由程序自動執行。
這套模式出來之後,帶來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影響,一個就是使區塊鏈從數字貨幣的局限中跳脫出來、徹底獨立,因為以太坊已經證明瞭,區塊鏈這類數據管理的思路,有它特有的優勢,即數據可溯源、不可篡改,並且可以在沒有第三方機構的參與下,讓用戶之間達成信任關係。
另一個影響,就是以太坊使區塊鏈技術在應用方面,實現了一次性的飛躍。因為智能合約與底層去中心化數據庫結合可以完全通過技術的方式,繞過第三方機構,讓用戶與用戶之間建立關係,解決信任問題。所以,凡是需要信任為基礎的活動都可以應用以太坊這一平臺。
此後,不論是銀行、跨境支付等金融機構在智能合約上的應用,還是醫院、物流、政府等公共機構在數據基礎建設方面的研究,都標誌著以太坊將區塊鏈技術商業化變成了現實。
如果說以比特幣為價值轉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術手段的數字貨幣,代表了區塊鏈1.0的時代,那麼以太坊之後,所代表的公鏈項目,則代表了區塊鏈2.0的時代,大大拓展了區塊鏈的應用場景,讓區塊鏈商業應用變成現實。故此,我們才說,以太坊是第一個推開區塊鏈2.0大門,並把它帶到了全世界的區塊鏈項目。
總的來說,以太坊發展到今天,有過高光,也有過低谷,被人讚嘆,也曾飽受爭議,但它始終都走在「智能合約平臺」的路上,不斷迭代,從未偏離,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以太坊真的能完成它所說的平臺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