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結構的簡述
消費結構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民眾(包含各種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和社會集團)在消費過程中所消費的各類消費資料(包含勞務)之間的比例關係。其表現形式分為實物和價值兩種:實物形式指民眾在消費中消耗的各類消費資料的種類及其數量;價值形式則是以貨幣表示的各類消費資料在消費過程中的比例關係。在現實生活中,具體表現為各類生活開支。
消費結構的研究關注的是居民消費隨總支出增長而發生的變化。儘管「消費結構」一詞被廣泛使用,但學界對其確切定義仍存在不同見解,代表性的觀點包括:
-
民眾在消費過程中各類消費資料之間的比例關係;
-
消費行為中,各類消費品與勞務的數量占比及其相互配合、替代等比例關係;
-
在供需矛盾運動中形成的各類消費資料(勞務)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及其相互關係;
-
民眾生活消費中各種社會因素、自然因素內部及二者之間的相互關係與數量比例的總和。
這些觀點為深入研究消費結構奠定了基礎,但仍存在不足,例如僅將消費結構定義為比例關係,未能反映其內涵,亦未體現對「質」的要求及質與量的協調性。
消費結構應包含「質」與「量」的統一:
-
質的方面:包括消費品本身的質量、各類消費品間的協調性、消費環境,以及消費者對消費品的享受能力,同時反映生活消費的舒適度、便利性,以及心理與精神層面的滿足感。
-
量的方面:體現各類消費對象的實物量與價值量的統一。
從質與量的規定性出發,消費結構可定義為:民眾在生活消費過程中,所耗費的各類消費對象的構成及其協調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