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私人收益
私人收益是指單個經濟活動主體從某一經濟行為中所獲得的收益,僅包含直接收益。
相對應的社會收益則是指單個經濟活動主體的行為給整個社會帶來的收益,包含直接收益和間接收益。
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
外部效應有正、負之分。當存在正外部性時,私人成本大於社會成本,私人收益小於社會收益。具有正外部效應的產品,民眾都願意享用卻不願意供應,最終導致該產品供不應求。
例如:
-
一家工廠向河裡排放污水可以降低其經營成本,增加利潤;但社會中的其他人卻會因此承受損害。此時,社會收益(工廠增加的利潤減去他人的損失)小於工廠的私人收益。由於工廠未考慮他人的損失,其污水排放量將超過社會最適量。
-
個別人在公共場合抽菸,導致他人被動吸入二手菸,損害健康。此時,吸菸的邊際社會淨收益小於邊際私人淨收益,具有負外部性。
-
汽車尾氣、在居民區施工妨礙居民休息等行為,同樣具有負外部性。
然而,在沒有專利保護的情況下,發明所帶來的收益不僅由發明者享有,也由其他社會成員共享。發明對社會具有正外部性,例如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無償與全球分享。
-
一戶人家種植的花木對周圍鄰居產生正外部性。
-
個人使用互聯網也具有正外部性,因為其使用直接提升整個網絡的效益(即使單個人的影響微小,但網絡效應會積少成多)。
-
環境保護和國防軍工生產的邊際社會淨收益大於邊際私人淨收益,具有正外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