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因素吸引資金湧入
今年以來,南向資金成為做多港股的主力,累計淨流入超8000億元,已超去年全年,創下歷史新高。
在富國基金看來,資金持續湧入港股,主要有三大邏輯:首先,在經歷了2021年至2023年的持續調整後,港股性價比凸顯;其次,今年以來全球資產的核心邏輯是資金再平衡,而且是從美元資產向非美資產切換,在此背景下,港股市場會率先受益;最後,在中國資產重估與產業轉型突圍的共振下,代表新經濟的AI、創新藥和新消費更具彈性,而這些細分方向在港股也具有稀缺性。
南向資金的「口味」已有所變化。據富國基金測算,今年以來南向資金大舉買入醫藥生物行業,金額較2024年增長87%。從南向資金的持倉構成看,前五大行業分別為銀行、傳媒、醫藥、非銀和電子,合計佔比55%。
在南向資金中,公募基金是重要組成部分。據國泰海通證券測算,二季度主動偏股型基金港股持倉規模增長約300億元,一季度增量規模約1000億元,加上被動資金上半年約700億元的流入規模,上半年公募港股通流入總規模近2000億元。預計全年公募將通過港股通淨流入3000億元至4500億元。
「2014年以來,南向資金持續流入港股市場,今年以來流入速度明顯提升。」嘉實基金基金經理王鑫晨認為,港股估值相對全球主要市場依然較低,港股市場的繁榮才剛剛開始,而科技資產的性價比也在逐漸提升。經過一輪明顯上漲,港股中有一些偏主題的中小市值公司,估值已回到較高位置,須觀察能否轉化為長期的收入和利潤。
在華寶基金國際業務部總經理助理楊洋看來,去年10月以來,港股整體的盈利預測一直在上修,這是市場對經濟復甦和企業盈利的反映。如果以一年維度來看估值,港股目前處在歷史上相對合理的位置,放在全球來看依然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