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中間價基準性

  • 2025-08-12


增強中間價基準性


時間軸拉回到「8·11匯改」前的一段時間。彼時,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複雜,美國經濟處在復甦過程中,市場預計美聯儲將在年內加息,導致美元繼續走強,歐元和日元趨弱,一些新興經濟體和大宗商品生產國貨幣貶值,國際資本流動波動加大,這一複雜局面形成了新的挑戰。

由於我國貨物貿易繼續保持較大順差,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相對於全球多種貨幣表現較強,與市場預期出現一定偏離。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測算,2014年7月份至2015年7月份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升值11.6%和11.3%。


自2005年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作為基準匯率,對於引導市場預期、穩定市場匯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一段時間,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偏離市場匯率幅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影響了中間價的市場基準地位和權威性。

為避免失衡過度累積,需要通過增強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加以調整,於是也就有了「8·11匯改」。2015年8月11日,為增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央行宣布完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自當日起,做市商在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綜合考慮外匯供求情況以及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化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供中間價報價。

對於此次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央行在2015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到,一方面在機制上加大市場供求對匯率形成的決定性作用,提高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另一方面則順應市場的力量對人民幣匯率適當調整,使匯率向合理均衡水平回歸。中間價與市場匯率之間的偏離得到校正,中間價的基準作用明顯增強。

中國銀行研究院主管王有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8·11匯改」的核心成效在於重構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底層邏輯,推動匯率從「剛性錨定」轉向「彈性定價、市場定價」,並通過市場化改革持續釋放制度紅利。

Go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