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市仍為「結構重於指數」

  • 2025-07-29


後市仍為「結構重於指數」

從近期行情來看,中金研報指出,港股市場仍在向上突破。然而,在看似強勁的指數行情背後,港股市場「結構市」的本質未發生改變。

「現在港股市場還不是全面牛市,仍是結構性牛市,因此這種結構性特徵未來可能會延續。」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預計隨著居民儲蓄向資本市場轉移,港股市場將迎來更多資金流入,整體趨勢依然向好。」

展望未來,港股市場在供給端和需求端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分化。

供給端方面,現有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內地公募基金持股市值佔南向資金總額的15.4%,與第一季度的15.3%基本持平;近期海外低配港股的投資者比例也從-5%進一步降至-13%。進入下半年,南向資金流入可能放緩,預計供給約3,000億港元;與此同時,更多外資轉向其他市場,主動型外資低配程度擴大。

需求端方面,IPO和配售活動或維持活躍,資金需求可能持續甚至加速。統計顯示,截至7月28日,港交所排隊企業仍有199家,包括40家A股上市公司。未來港股市場有望進一步擴容。

此外,研報指出,成長性資產的整體ROE(股東權益報酬率)持平,因此投資者更需聚焦「結構」。整體而言,港股ROE優於A股,但主要由部分行業驅動。長期來看,AI應用(遊戲、短視頻、軟體)、機器人、創新藥等板塊成長性較為突出。

中金研報總結稱,港股市場流動性和情緒驅動的行情可能超越基本面預期,「與其在情緒過熱時追高,不如在低迷時提前布局」。

某頭部券商投行部總經理亦強調,需在合適時機「保護」持倉成本,才能在輪動劇烈的結構市中獲取更佳收益。

Go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