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就業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當人力資源充分就業時,其他一切非人力資源也同期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整個國民經濟的事實產出接近或等於潛在產出,經濟產出狀態處在生產可能曲線(production-possibility curve, PPC)的最大邊緣,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處在經濟周期的繁榮階段。由於充分就業狀態以及由此表徵的整體經濟運行狀態處在民眾期望的最優狀態,達到充分就業就成為社會發展的巨大核心困難,政府就有責任有義務在充分就業領域大有作為,充分就業就成為政府職能結構中最重要的組成要件,也是任何國家政府宏觀調控的首選目標。
-
充分就業是指凡是願意並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得到了一個較為滿意的工作崗位,與之相對應,失業是指願意並有能力工作的人沒有得到工作崗位,失業是想得到工作崗位而被動地失去了就業機會,那些有工作能力而又不願意工作的人不被視為是真正嚴格意義上的失業,因此一般叫做自願失業,那些處在法定勞動年齡段兩端(如18歲—60歲)之外的人口也不被認為是失業人數。
-
充分就業者在就業崗位上能夠做到有效率的工作,人力資源能夠得到優化配置,也就是一般說的幾個人的工作幾個人幹,假使兩個人的工作三個人幹,也被認為是有一個人失業,這就是經濟專家一般說的「隱形失業人數」或「潛在過剩人口」。
-
充分就業並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崗位,在充分就業狀態下依然存在一定數量的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即因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勞動年齡和需求偏好改變而引起的職業轉換過程中的臨時性失業,這種失業具有一定的自然合理性,屬於勞動力人口的正常流動,是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的動態調整過程,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充分就業被認為是人力資源有效率配置的優化狀態。
-
充分就業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上都被認為是存在自然失業率的就業狀態,自然失業率是長期均衡的失業率或充分就業的失業率,這時的經濟運行周期處在高漲或繁榮階段,失業補貼、社會救助、福利支出、社會保障、生活水平、心理狀況、人口範圍、運行質態、社會認同等等,都被認為是值得接受的狀態。
-
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自然失業率的具體數值,各國政府可以根據具體情形來確定本國特定期間是否達到了充分就業。以美國這個現代市場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為例,20世紀50、60年代的自然失業率為3.5—4.5%,即95.5—96.5%的勞動力人口就業率就是充分就業狀態;20世紀70年代的自然失業率為4.5—5.5%,即94.5—95.5%的勞動力人口就業率就是充分就業狀態;20世紀80年代的自然失業率為5.5—6.5%,即93.5—94.5%的勞動力人口就業率就是充分就業狀態。
-
現代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實際失業率若大大高於自然失業率,則顯示有效需求不足和市場疲軟,經濟運行質量有待改進和提高,實際失業率接近或等於零則不可能,至於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中存在的實際失業率接近或等於零的情形,實際上是客觀存在的失業人數或過剩人口在非效率性過度就業狀態下被「隱形失業人數」或「潛在過剩人口」所掩蓋,不僅在實際上沒能解決失業人數問題,反而又長期損失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應有效率,以此為標誌的政治優越性也缺乏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