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A發布重磅新政!新藥研發是時候告別動物實驗了嗎

  • 2025-08-12


FDA發布重磅新政!新藥研發是時候告別動物實驗了嗎


  近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啟動一項針對藥物性肝損傷預測的驗證項目,旨在通過統一的實驗流程和平台比對,將器官晶片、類器官、AI建模等非動物方法納入監管評估體系。

  此前,FDA發布重磅政策:以單株抗體藥物為試點,逐步取消藥物開發中對動物實驗的強制性要求。

  這一系列動作意味著新藥安全評估的「百年範式」正在鬆動,在業界引發極大關注。

  為何要用體外模擬替代動物實驗?前沿技術取代傳統藥物評價金標準,會否導致「拿人當小白鼠」?《文匯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新藥篩選中心原主任、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講座教授王明偉。在他看來,這場變革並非「速成」,而是一場需要數據、標準與倫理協同支撐的漸進式改革。

  舊標準告急,倫理與效用雙重拷問

  從小鼠到猴子,動物實驗用於生物醫學研究的歷史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時代。1938年,美國國會通過《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案》,其中明確要求所有新藥上市前必須在動物實驗中進行安全性測試。據估計,全球每年有超1.15億隻動物被用於實驗。

  然而,這套沿用近百年的藥物評價體系日益面臨雙重拷問。倫理上,動物保護組織對動物實驗引發的動物福利問題持續施壓。效用上,動物實驗數據對癌症、阿茲海默症和炎症性疾病等常見疾病的預測性較差,超過90%在動物實驗中安全有效的藥物,最終未獲批准用於人體。

  對於逐步淘汰動物實驗,FDA給出了路線圖和時間表:三年內,把靈長類動物的毒理學測試週期從6個月縮短至3個月;三到五年內,動物實驗將退居為臨床前安全評估的非必要手段,只有當非動物方法無法回答特定科學問題時,才允許最低限度、理由充分的動物實驗。長遠來看,單抗及其他藥物研發可能無需再走傳統動物實驗流程,而是依託「人類細胞模型+計算模型」這一非動物工具箱完成安全性驗證。

  王明偉指出,此次FDA新政並非「一刀切」,而是「分步走」,即先用抗體類、蛋白類等生物技術藥「試跑」,再逐步推廣到傳統小分子化學藥。以單抗藥物為例,這些藥物內在毒性較低,安全性窗口更大,適合做出新標範本。

 

Go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