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法律垂直大模型發佈
在日前舉行的第五屆「小包公杯」大學生法律實證分析徵文比賽頒獎儀式暨小包公法律大模型與新書聯合發佈會上,我國首個法律領域垂直大模型——「小包公法律內容大模型」正式發佈。
「小包公法律內容大模型」由華南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王燕玲團隊研發,已通過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深度合成服務算法備案。該大模型採用「先進通用大模型+專業垂直大模型」的雙引擎架構,深度整合2億餘份裁判文書、420萬餘部法律法規,結合法律知識圖譜和檢索增強生成技術,精準匹配法律依據,面向全法律場景提供可溯源、可驗證的回答。
大模型顯著提升了辦案效率。湛江市司法局2023年面臨新行政複議法實施後案件量翻倍、編制縮減的雙重壓力。自引入「小包公」智能行政複議一體化系統後,在當事人材料齊全的情況下,該局實現案件焦點識別準確率100%,證據識別採信準確率約95%,文書撰寫時間縮減75%。
針對刑事審查等環節,辦案人員在12類典型案件實證演示中,將完整卷宗資料輸入系統後,可自動生成分析報告與相關文書,輔助提升閱卷與量刑分析效率。在量刑規範化方面,安徽省懷寧縣人民檢察院2018年開展認罪認罰精準量刑試點,運用「小包公」智能量刑預測系統生成的量刑建議採納率超過99%。
「法律大模型的規模化、規範化應用,有望在行政複議、檢察監督、合同合規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示範效應。」王燕玲介紹,圍繞數字法學、數字檢察、數字法院等12大板塊30餘個應用場景,「小包公」在多地機關、企業和高校落地。此次發佈力圖以「規則—事實」精準映射與可溯源技術路徑,推動法律人工智能從「能用」邁向「精準好用」的新階段。
王燕玲透露,目前團隊已完成港澳法律大模型研發,未來計劃適配更多法系,覆蓋更多跨地域、跨法域的規則體系,滿足不同制度環境下的法律業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