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se 創始人 @jessepollak 最近在推特上密集開火,矛頭直指某 CEX 收取 2-9% Token 供應量的上幣費,並呼籲行業 go to war,雖然沒點名,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在炮轟 @star_okx 常常掛念的某安:
在我看來,上幣費只是幌子,上幣費作為質量篩選機制,邏輯上站得住腳——CEX 提供流量和退出通道,做市商提供流動性支撐,在商言商,收上幣費天經地義。
Jesse 真正焦慮的根本不是這 9%,而是那套神秘東方力量構建的整套「搭台子」+「退出機制」組合拳。
Alpha 觀察區搭建了台子,一些小項目只要有熱度就可能上去;讓用戶刷 Alpha 積分替代做市商角色,其實是讓散戶承擔一部分做市風險,但作為激勵給一定比例的 Airdrop;此外上線合約後,項目方還可以通過做空對沖退出。
於是,上 BN Alpha-> 拉盤—>開 Perps 做空就成了最優策略?
這套機制看似惠及了一大批小項目,重燃了 ICO 的新可能,但實際上製造了一個短期變現優於長期建設的激勵陷阱。
某種程度上,BN 的壟斷不只是注意力和流動性,而是在改變整個行業的遊戲規則——讓「快速退出」替代了「長期建設」。
這才是 Jesse 真正焦慮的核心。
因為 Coinbase/Base 的上幣路線很清楚,鏈上優先 → 項目在鏈上冷啟動(Base DEX、社區工具)→ 建立真實用戶 / 持有者 → 再上 CEX 分發。
Jesse 反覆強調「permissionless onchain listings」、「build aligned holders from Day 1」,核心就是想讓項目方從一開始就扎根鏈上長期建設,而不是把 CEX 當「快速退出通道」。
原本 @base 和 @coinbase 的鏈上 + 鏈下項目篩選和激勵創新路徑很奏效,讓其享受了幾乎一整週期的注意力和流量紅利。
但 BN 這套以交易所為入口的「全家桶」玩法,等於默許了過去重鏈上生態的時代過去了。
對 Base、Coibase 而言,無許可鏈上創新敘事就徹底失去吸引力!如果直接上 BN Alpha 一個月就能退出的事,為什麼要在 Base 上慢慢構建社區生態?
重申一下,這才是,Jesse 炮轟 BN 的真正焦慮點。
站在 Jesse 的邏輯下,這樣下去,鏈上創新的價值發現路徑,豈不是要完全被 CEX 批量生產線所取代?那 Coinbase/Base 花大力氣構建的鏈上基礎設施,都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所以,各位看明白沒?
這不是一場關於要不要「上幣費」的道德審判,而是東西方兩種 Crypto 交易所生態哲學的「生死對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