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記(Imprinting)理論是什麼

  • 2025-07-21

科學家洛倫茨(1935)研究了印記的機制,即某些動物物種會對牠們遇到的第一個大型移動物體形成依戀。

 

這個過程表明,依戀是天生的,由基因決定。

 

他收集了一批鵝蛋,一直藏到快孵化時。然後將一半鵝蛋放在母鵝身下,另一半由洛倫茲親自用孵化器孵化,並確保自己成為小鵝破殼後看到的第一個移動物體。當鵝孵化時,洛倫茲模仿母鴨的叫聲,幼鳥就把他當作母親跟隨。另一組則跟隨母鵝。

 

一、依戀是天生的,由基因控制

 

洛倫茨發現鵝會跟隨牠們看到的第一個移動物體。這個過程被稱為印記,表明依戀是天生的,由基因控制。

 

洛倫茨認為,印記一旦形成就不可逆轉,小鵝無法對其他物體產生新的印記。

 

為確認印記形成,洛倫茨將所有小鵝放在倒扣的盒子下混合。當盒子移開時,兩組小鵝分別尋找各自的"媽媽"——一半跟隨母鵝,一半跟隨洛倫茨。

 

二、在發育關鍵期,幼小動物會對任何活動物體產生印記

 

後來,Guiton (1966)用小雞實驗證明:在關鍵期給牠們餵食的黃色橡膠手套會成為印記對象。

 

這表明在發育關鍵期,幼小動物會對任何活動物體產生印記。這些小雞長大後甚至試圖與黃色橡膠手套交配。

 

這在很大程度上證實了洛倫茨的研究發現,因為它顯示了研究的長期影響——這種不可逆的變化會影響社會和性行為,即所謂的性印記。

 

三、印記一旦形成就不可逆轉

 

孵化後,印記不會立即生效,但存在一個可以形成印記的關鍵期。

 

Hess (1958)研究表明,雖然孵化後1小時就能形成印記,但最強反應發生在孵化後12至17小時之間,32小時後就完全無法形成印記。

 

洛倫茨和Hess都認為,印記一旦形成就不可逆轉,小鵝也無法對其他物體產生新的印記。

 

Go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