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造假之源
對於將公司的股票看成是籌碼的高管,是不可能去好好經營公司的,因為這些人只是想著如何將籌碼快速變現,變現之後的公司死活,並不在高管的考慮之內。於是這些人,或者通過造假,或者通過概念包裝,甚至親自下場來炒高股價,進而達到割韭菜套現的目的。
這些人讀懂了以前的證券法,也深知如果被查實造假,只需要罰款50萬就可以過關。如果是這樣,何必辛苦經營企業,畫一個圈,通過報表的盈餘管理甚至是業績造假來維持住股價,然後套現走人,就是一種很可能發生的舞弊行為。無論從動機來看,還是從事後的結果暴露的懲罰來看,公司高管特別是大股東同為高管時,他們有強烈的動機去造假以維持股價進而套現。
不過因為資本市場的安排,還有註冊會計師的事後審計,所以要逃過他們的眼睛,如果是明目張膽地造假,除非是合謀,要不然很難做到。而且合謀的後果非常嚴重,美國的安然公司舞弊案中,正是因為安達信某種程度配合安然公司進行了造假,最後安達信事務所也因此而直接被關了門。所以合謀的後果是相當嚴重的,因面這種合謀縱觀全球資本市場還是比較少發生。
那麼,公司的造假行為要逃過註冊會計師的法眼,如何能更好地做到呢?顯然如果公司所賣的產品不容易被查實驗證,躲避嚴格的審計就相對容易做到,比如水產品公司,其所賣的水產品存貨極難審計與盤點,像獐子島這樣的公司,欺騙審計師以及投資者多年,維持了這麼長的造假記錄還是令人瞠目,其背後的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其所謂底播的扇貝,可以自然生長幾年,這樣存貨可以不斷上升,營收則可以利用權責發生制,以應收款的方式創造出來,進而形成了收入,於是就有了利潤,股價就能維持住。更為可恨的是,藍田股份,通過水產品的吹牛,也利用水產品較難盤點的難題,進而在外部審計時輕鬆過關。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家上市公司,康美藥業,這家公司曾經是公認的中藥白馬股,股價長牛多年,如今卻發現也造假多年,其造假的根基所在,還是那些所謂長在地裡的中藥材,這些年從來就沒有哪位註冊會計師真正盤點清楚過,而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利用政商關係,攫取名譽,進而贏取更大範圍的信任,如今看起來,其從2008年開始一直就利用其所處的行業,以及其存貨的特殊性,在進行著盈餘的管理與操縱,不過其在2018年也最終徹底玩不下去了,放出一個300億的會計差錯,舉世皆驚。
以上這些凡凡種種,就是資本市場的蛀蟲,如果放任他們為非作歹,最終資本市場如果充斥著大量造假的公司,投資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護,股票市場中的股票全是垃圾,投資者只能用腳投票遠離,股票市場最終就只有崩潰一條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