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創新藥,中國憑何實現「彎道超車」?

  • 2025-07-25

 

當前,AI與創新藥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寫醫藥行業規則,大幅提升研發效率,降低失敗風險。傳統模式下,一款新藥從實驗室到上市平均需要10-15年時間,耗資常常超過20億美元,成功率卻不足10%。這種「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困境正在被AI技術打破。AI不僅大幅降低了研發成本和不確定性,更創造了「彎道超車」的可能性。在這場變革中,我國憑藉技術、數據和政策的多重優勢,展現出巨大潛力。

AI如何賦能創新藥?

藥物研發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主要包括靶點發現、化合物篩選、臨床試驗等關鍵環節。AI技術正在這些環節中發揮重要作用,顯著提升效率並降低成本。

在靶點發現階段,以往科學家需要花費數月甚至數年時間分析疾病機制,而AI算法可以在幾小時內分析數百萬篇科研論文和眾多基因組數據,快速識別潛在藥物靶點。例如,英國AI公司BenevolentAI通過分析2400萬份醫學文獻,僅用6個月就發現了阿茲海默症的兩個新靶點,而在傳統方法下,這一過程可能需要5年。

AI在化合物篩選環節的作用尤為顯著。以往需要在實驗室中耗費數月時間,逐個測試成千上萬的化合物;現在,AI可以通過「虛擬篩選」預測哪些分子最有可能成為有效藥物。在一些案例中,AI可以在48小時內篩選1億個化合物,並成功找到可能具有治療作用的分子。

在臨床試驗設計方面,AI可以優化患者招募標準,預測試驗結果,甚至模擬臨床試驗,這有助於大大降低失敗風險。AI還可以通過分析海量臨床數據,快速發現老藥新用的機會。例如,AI僅用2天就篩選出巴瑞替尼可能對新冠肺炎有效,這一發現後來得到了臨床驗證。

這些突破帶來的效益十分可觀。據全球知名投資機構ARK估算,AI可將新藥研發成本降低85%,時間縮短40%,更多患者能更快獲得急需的藥物,同時藥企業績也能得到顯著提升。

海外AI巨頭佈局創新藥

全球科技巨頭紛紛將目光投向「AI+醫藥」這一藍海市場,投入巨資推動技術落地。

例如,谷歌母公司Alphabet通過旗下DeepMind和Verily兩大子公司深度佈局,DeepMind的AlphaFold系統解決了困擾生物學界多年的蛋白質折疊難題,能準確預測蛋白質3D結構,這對藥物設計至關重要;Verily則專注於將AI應用於疾病診斷和健康管理。

微軟建立了專門的「醫療AI」團隊,與諾華等藥企合作開發AI藥物發現平台,其Azure雲平台提供了強大的計算支持;亞馬遜也不甘落後,通過AWS為生物技術公司提供AI服務,並投資了多家AI製藥初創企業;輝達也將醫藥和生物科技領域作為重點投入方向。

此外,Recursion利用AI進行高通量藥物篩選,已與拜耳、羅氏等巨頭達成數十億美元合作;Exscientia開發的AI平台成功設計出多款進入臨床的候選藥物,創造了行業記錄;Schrödinger的分子模擬軟體被多家大型藥企採用。當前,AI已經成為藥物創新的核心驅動力之一。

「AI+創新藥」背後的中國優勢

在這場全球競賽中,我國憑藉獨特的優勢,有望在「AI+創新藥」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我國擁有全球領先的AI技術儲備,AI專利申請量佔全球比例超過40%,國產大模型在多項評分中處於第一梯隊。相較海外,我國的大模型廠商更加重視開源、低成本、高性能的模型路線,有望成為「AI+醫藥」的發展基座。

數據優勢則是我國的另一大競爭力。6月30日,國家醫保局和國家衛健委聯合印發《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到支持醫保數據用於創新藥研發。我國擁有14億人口的醫療數據資源,且數據採集的數字化程度高、成本低。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這些數據可以訓練出更精準的AI模型。

這些優勢正在轉化為實際成果,我國多家創新藥企已成功利用AI加速研發進展。展望未來,隨著技術持續突破和行業生態不斷完善,我國有望在AI驅動的新一輪醫藥創新浪潮中佔據重要位置,為全球患者帶來更多「中國智造」的創新藥物。

Go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