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挖坑的實戰經典案例解讀
最近有新加入的朋友詢問一種形態,叫做「機構挖坑」形態。其實在「翻倍黑馬」欄目中,我們已經多次介紹過挖坑形態。為了幫助更多新股民朋友掌握「機構挖坑」形態,今天贏家學院的主編老師將為大家進行詳細介紹。
「機構挖坑」是一些資深股民所取的名稱,具體指的是:黑馬股在啟動前會先暴跌,隨後迅速拉起,並且上漲趨勢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甚至可能翻倍或更高。由於暴跌後快速拉起的走勢形態就像挖了一個坑,加上這些個股通常有主力機構參與,因此得名。
在王鏗(案例股)之前,股價呈現明顯的窄幅震盪走勢,價格和成交量波動都較小。挖坑前可能伴隨放量,下跌挖坑時成交量萎縮,越接近坑底量能越小,而拉起時成交量放大。當股價突破挖坑前的價位時,放量尤為明顯,形成典型的「量價坑」。隨後,華蘭生物在短短兩個月內走出一波翻倍行情。
為什麼會形成機構挖坑?主要原因在於:主力在拉升前需要洗出更多浮動籌碼,這樣後續拉抬才會更輕鬆。具體背景通常是:大盤暴跌時,主力趁機快速打壓股價挖坑,這樣既不易被察覺,也能利用市場恐慌情緒迫使散戶割肉。
投資者如何應對機構挖坑形態?當大盤暴跌時,應仔細觀察持股是否符合上述形態條件。若符合,則可等待坑底出現並果斷加倉買入。
關於機構挖坑的實戰經典案例解讀就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掌握了要點。如果想學習「轉融通」相關知識,可點擊進入學習。最後,預祝大家投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