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代幣標準是管理加密貨幣代幣工作機制的一組規則和約定。常見標準包括ERC-20、BEP-20、ERC-721和ERC-1155。
簡介
儘管加密貨幣數以萬計,但您可能有所不知,大部分加密貨幣創建時依據的藍圖是相同的。這些藍圖又稱代幣標準,它們規定區塊鏈代幣的關鍵功能和屬性。
為什麼要遵循代幣標準?
互操作性
代幣標準可確保依據相同標準構建的所有產品,都可以交互或協同工作。如果項目代幣都遵循代幣標準創建,那麼新代幣可繼續與現有各平台和應用(如錢包)保持兼容。舉例來講,ERC-20資產與遵循相同代幣標準開發的其他產品和服務可實現互操作。
您能夠用ERC-20代幣交易其他代幣,也是這個緣故。而如果沒有代幣標準,那麼交易多種加密貨幣將非常困難。您還必須為代幣創建專屬錢包,而不是用可持有無數種加密貨幣的錢包。
可組合性
開發人員編程時,如果有可組合的系統可用,那他們就能重複使用現有組件創建新產品。對於代幣創建也是同理,遵循代幣標準可減少在基本功能方面所花的時間,這樣開發人員就有更多時間進行實驗和創新。
效率
除此之外,代幣標準還能促進智能合約之間的交互。智能合約按照代幣標準部署代幣後,還能起到監控已創建代幣的作用。
ERC-20和BEP-20等代幣標準,都具備地址檢索和代幣餘額等基本功能,因此智能合約能更有效地監控代幣。例如,開發人員可用合約應用二進制接口(ABI)跟踪代幣劃轉和其他數據對ERC-20代幣進行監督。
常見加密貨幣和DeFi代幣標準
BEP-20
BEP-20是幣安智能鏈(BSC)的代幣標準。該標準是為幣安智能鏈(BSC)開發的技術規範,支持開發人員創建各種代幣,包括錨定代幣、效用代幣、穩定幣和其他代幣。BEP-20標準還引入了黑名單、鑄造和暫停代幣銷毀等功能。
ERC-20
2015年,Fabian Vogelsteller提出了ERC-20代幣標準,後成為開發人員設計虛擬代幣、質押代幣和虛擬貨幣等各種代幣依據的主要框架。
ERC-20代幣標準開發遵循通用規則的可互換(即非同質化)資產。因此,如果您創建1,000枚ERC-20代幣,那麼每枚代幣都具備相同的功能。
BEP-20標準與ERC-20大同小異。注意:但它們分屬截然不同的區塊鏈網絡。ERC-20代幣標準適用於以太坊區塊鏈,而BEP-20適用於BNB智能鏈(BSC)。
ERC-721
您知道嗎,以太坊上的大部分非同質化代幣(NFT),都遵循ERC-721代幣標準。無論是限量版NFT還是出席證明協議(POAP),您的NFT很可能都是基於相同藍本創建的。那是什麼令NFT與眾不同?規則規定要成為ERC-721代幣,資產必須具備全球唯一的tokenId。
ERC-721的功能包括代幣劃轉、當前餘額、總供應量以及如前所述的全球唯一性。
ERC-1155
隨著代幣標準不斷演進,出現了一份能夠涵蓋行業對多種代幣類型需求的準則。ERC-1155是多代幣標準,允許創建不同類型的數字資產,包括效用代幣如BNB和NFT。
代幣標準的局限性
遵循相同標準創建的代幣,它們的基本功能一致並且交互性良好,而遵循不同標準的代幣,它們的基本功能不一致且交互性較差。因為管理代幣標準的規則五花八門,因此它們相互不兼容也就不足為奇。換句話說,按照不同標準開發的代幣,不能在同一平台上共存或者無法相互交流或進行交易。如果您擁有多種加密貨幣,那麼可能有過不能在以太坊上使用BTC的糟心經歷。為解決這種局限性,業界提出一種新的代幣類型,又稱包裝代幣。
包裝代幣
包裝代幣是與其他加密貨幣掛鉤的加密貨幣。通常原始資產會被放在數字保險庫(又稱包裝)中,同時在其他區塊鏈上創建其包裝版(化身)。
結語
代幣標準就如同區塊鏈代幣的設計和發布藍圖。當前行業存在幾種代幣標準,還有區塊鏈橋和包裝機制等創新型解決方案,可幫助解決代幣之間的不兼容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