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師學配置:「馬科維茨」最著名的見解

  • 2025-07-26

 

說到資產配置,不得不提起哈里·馬科維茨(Harry Markowitz),他開創的投資組合理論被譽為「現代金融史上最著名的見解」。

「出道即巔峰」的馬科維茨應該不會想到,他在1952年博士畢業那個夏天寫的一篇論文,不僅讓他獲得了199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還為資產配置理論打下了根基。

那麼,這項理論對普通投資者有何借鑒意義?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馬大師」的思想。

「捨」與「得」的智慧

在投資中,大家通常會把精力投入到挑選產品上。先不說在眾多產品中選出優秀產品的難度有多大,做好投資並不能僅從收益這個維度來思考。

馬科維茨認為,投資不是一項單純追求收益最大化的活動,而是在追求投資回報的同時,還要面對投資帶來的風險,做好兩者間的平衡。

收益與風險通常是矛盾的,就像硬幣的一體兩面,預期回報高的產品往往風險較大,風險小的產品預期回報往往又比較低。因此,平衡風險與收益意味著需要在兩者之間進行取捨,達到一種「捨」與「得」的智慧。

所以,科學的投資不是一味追求高收益,高收益往往必然伴隨高風險,而是要結合我們自身的情況,更好地平衡風險與收益。

那麼問題來了,該怎麼做?

1952年,馬科維茨開創性地用數學方法定義和衡量了投資的期望收益和風險,並提出通過構建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來平衡風險與收益。

這就是我們今天常常提到的資產配置。

利用資產相關性做配置

「馬大師」認為,資產之間存在不同的相關性,將不同的資產組合起來,可以實現平衡風險與收益的目標。

什麼是資產間的相關性?

比如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和國債指數為例,展示了三種資產的指數價格走勢。不同資產間價格「同漲同跌」或「漲跌互現」的特徵,就是它們相關性的體現。

在多數時間裡,股票和債券這兩類資產相關性較低,同時配置有助於平滑投資組合波動、改善投資體驗。

通過調整股債資產的配置比重,能夠構造出風險收益特徵不同的組合,為我們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投資選擇。

Go Back Top